原文标题:Foreign Policy: Nanjing by the Numbers
译文标题: 外交政策:数字背后的南京
一份新的关于1937-1938年的大屠杀没能解决到底有多少人死亡的争议——但它指出了一个更为重大的中日之间的新共识。作者:KATE MERKEL-HESS, JEFFREY N. WASSERSTROM
发表时间:2010年2月9日
译者:Wayne twitter: @jayzhu1007
校对:@xiaomi2020
因当年侵华日军对大量中国平民的屠杀和奸淫而得名的“南京梦魇”,不仅是长期以来中日正式外交关系中的焦点,也是一个能在两国,尤其是中国的普通民众中激起强烈民族情感的话题。
而近期由中日政府联合发布的一份报告又重新开启了关于南京大屠杀的讨论。但是当大多数媒体都把目光投向了两国的分歧——包括仍然存在争议的死亡人数上的时候——他们(注:媒体)似乎倾向于忽视这份报告更加重要的意义:有史以来第一次,由两国官方指派的历史学家们达成了共识:日本军队确实在战争中犯下暴行和日本的非法侵略是造成中日战争的主因。
自1945年太平洋战争结束以后,关于当年在南京到底发生了什么的描述众说纷纭,你会听到怎样版本的故事取决于叙述者是谁。一方认为,自1937年12月日军侵略南京开始的那段悲惨的历史可以和纳粹对犹太人的大屠杀相提并论;而另一方面表示,这仅仅是为了控制被占领城市而发生的可以预见的战时伤亡而已。日本历史学家一般估计平民的死亡数目在2万和20万之间(一些极右的观点认为伤亡人数仅仅是2万);而与此同时,中国历史学家经常提及的观点是至少30万人被杀害,其中绝大多数是非战斗人员。这并不是一个能简简单单就能达成共识的讨论。在战争的混乱状态(而且经常伴随未知的的大火)下,很少保存有准确记录的伤亡数据,而且,考虑到已知的大规模掩埋和焚烧尸体的事件,在这种情况下,我 们可能永远都无法弄清究竟有多少平民被杀害了。
在此背景下,人们就不会对在此份由官方召集、中日历史学家联合发布的报告中未能在南京大屠杀死亡人数上达成共识而感到意外了。甚至无需说明,这也不是唯一的中文版和日文版的报告“不约而同”产生了分歧的地方。一些媒体报道在其他问题上两国表态也有不同,比如说,在1937年的“马可•波罗桥事件”[译注:即卢沟桥]上,中国国民革命军和日本皇军是否因为一次“意外”而交上了火。日文版的报告认为那就是一次意外事件,而中文版则没有排除日本密谋挑起了这次事件的可能性,正如中国长期以来声称的那样。此外,显然是应中方代表的要求,出于对讨论一些更加敏感的历史事件的担忧,报告中涉及1945年后历史的部分并没有发布。(据报道日本电视台一段关于这份报告的报道还被中国政府和谐,因为那段报道中用到了涉及中国军队在1989年6月的北京进行另一场屠杀的画面资料。)
我们不会期望一份研究太平洋战争起因和经过的联合报告会在每一个问题上都达成一致。但是仔细阅读这次的报告后就会发现,就算是在南京大屠杀的问题上再有倾向性的人也不会认为,两国在死亡数字上产生分歧仅仅是因为政治上对峙的需要。相反的,这份报告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对于数据准确性——不论是中方数据还是日方数据——学术上的关注。因此,如果因为在死亡数字上的分歧而淡化了两国在许多新问题上达成的一致,那将是非常不幸的。
在原则性问题上达成一致意味着着中日关系向前又迈进了一大步。多年以来,日本国内都有历史学家积极推进日本在南京大屠杀问题上采取比较缓和的态度,但与此同时,也总会有一些官员会周期性的表态,企图一带而过或者最小化日本的罪责和过失,与他们这些表态相辉映的是在日本学校里,只有少数的通过审核的历史教科书。在以往,日本领导人也忽视过民众要求日本承认对太平洋战争期间的各种破坏和暴行负责的请愿,而遭受暴行的不仅仅有中国,还包括朝鲜,台湾和东南亚各国。所以,总的说来,这份报告还是有很多值得肯定的地方的。
不幸的是,这份报告在美国发布的版本在很大篇幅上都在关注于中日两国在死亡人数上仍然存在的分歧,在许多日本媒体的报道上也是如此。于此截然不同的是,中国的媒体在报道两国在死亡人数这一点上各执己见的同时,也不出意外的着墨于一个有争议的话题,即日本终于在一份官方的报告里承认是自己的侵略行为引发了战争。
尽管如此,这份报告还是可以被认为是结束长久以来关于太平洋战争争端的可喜的先兆。虽然日本的“历史教科书争端”已存在数十年之久,但在新千年以后,随着中国和韩国的高级别抗议,这个关于在日本将如何教授和记忆战争的问题尤有愈演愈烈之势(甚至很多日本的和在日本的别国历史学家也不断地要求日本对战争采取直接和明确承认的态度,不管是对国内还是国外)。
或许两国永远都不会在南京大屠杀的死亡人数上达成共识。但纠根结底,确切的死亡数字并不是眼前的核心问题。核心问题在于中国希望日本承认它造成了如此大规模的暴行和惨剧。因此眼前的这份新报告,终于触碰到了之前大屠杀受害者和他们后人愤怒的根源——即日本过去拒绝明确承认侵略行为和犯下的暴行的行为。在一个经济政治文化交融越来越频繁的东亚,日本态度微妙的变化,可能会极大程度上缓和各国之间的紧张关系,以至于在未来,可能南京大屠杀的数字会变成一个单纯的学术问题,而不是如同过去的几十年,一直处于政治和文化的闪光灯下。
相关阅读:
译者的“外交政策”专辑
译者频道——非往事
译者频道—外交关系
来源说明:本文1.0版本来源译者的志愿翻译者团队。
收录说明:本文已经收录到“译者文集”中,同时进入“外交政策”、“译者频道—外交关系”、“译者频道—非往事”索引。
因当年侵华日军对大量中国平民的屠杀和奸淫而得名的“南京梦魇”,不仅是长期以来中日正式外交关系中的焦点,也是一个能在两国,尤其是中国的普通民众中激起强烈民族情感的话题。
而近期由中日政府联合发布的一份报告又重新开启了关于南京大屠杀的讨论。但是当大多数媒体都把目光投向了两国的分歧——包括仍然存在争议的死亡人数上的时候——他们(注:媒体)似乎倾向于忽视这份报告更加重要的意义:有史以来第一次,由两国官方指派的历史学家们达成了共识:日本军队确实在战争中犯下暴行和日本的非法侵略是造成中日战争的主因。
自1945年太平洋战争结束以后,关于当年在南京到底发生了什么的描述众说纷纭,你会听到怎样版本的故事取决于叙述者是谁。一方认为,自1937年12月日军侵略南京开始的那段悲惨的历史可以和纳粹对犹太人的大屠杀相提并论;而另一方面表示,这仅仅是为了控制被占领城市而发生的可以预见的战时伤亡而已。日本历史学家一般估计平民的死亡数目在2万和20万之间(一些极右的观点认为伤亡人数仅仅是2万);而与此同时,中国历史学家经常提及的观点是至少30万人被杀害,其中绝大多数是非战斗人员。这并不是一个能简简单单就能达成共识的讨论。在战争的混乱状态(而且经常伴随未知的的大火)下,很少保存有准确记录的伤亡数据,而且,考虑到已知的大规模掩埋和焚烧尸体的事件,在这种情况下,我 们可能永远都无法弄清究竟有多少平民被杀害了。
在此背景下,人们就不会对在此份由官方召集、中日历史学家联合发布的报告中未能在南京大屠杀死亡人数上达成共识而感到意外了。甚至无需说明,这也不是唯一的中文版和日文版的报告“不约而同”产生了分歧的地方。一些媒体报道在其他问题上两国表态也有不同,比如说,在1937年的“马可•波罗桥事件”[译注:即卢沟桥]上,中国国民革命军和日本皇军是否因为一次“意外”而交上了火。日文版的报告认为那就是一次意外事件,而中文版则没有排除日本密谋挑起了这次事件的可能性,正如中国长期以来声称的那样。此外,显然是应中方代表的要求,出于对讨论一些更加敏感的历史事件的担忧,报告中涉及1945年后历史的部分并没有发布。(据报道日本电视台一段关于这份报告的报道还被中国政府和谐,因为那段报道中用到了涉及中国军队在1989年6月的北京进行另一场屠杀的画面资料。)
我们不会期望一份研究太平洋战争起因和经过的联合报告会在每一个问题上都达成一致。但是仔细阅读这次的报告后就会发现,就算是在南京大屠杀的问题上再有倾向性的人也不会认为,两国在死亡数字上产生分歧仅仅是因为政治上对峙的需要。相反的,这份报告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对于数据准确性——不论是中方数据还是日方数据——学术上的关注。因此,如果因为在死亡数字上的分歧而淡化了两国在许多新问题上达成的一致,那将是非常不幸的。
在原则性问题上达成一致意味着着中日关系向前又迈进了一大步。多年以来,日本国内都有历史学家积极推进日本在南京大屠杀问题上采取比较缓和的态度,但与此同时,也总会有一些官员会周期性的表态,企图一带而过或者最小化日本的罪责和过失,与他们这些表态相辉映的是在日本学校里,只有少数的通过审核的历史教科书。在以往,日本领导人也忽视过民众要求日本承认对太平洋战争期间的各种破坏和暴行负责的请愿,而遭受暴行的不仅仅有中国,还包括朝鲜,台湾和东南亚各国。所以,总的说来,这份报告还是有很多值得肯定的地方的。
不幸的是,这份报告在美国发布的版本在很大篇幅上都在关注于中日两国在死亡人数上仍然存在的分歧,在许多日本媒体的报道上也是如此。于此截然不同的是,中国的媒体在报道两国在死亡人数这一点上各执己见的同时,也不出意外的着墨于一个有争议的话题,即日本终于在一份官方的报告里承认是自己的侵略行为引发了战争。
尽管如此,这份报告还是可以被认为是结束长久以来关于太平洋战争争端的可喜的先兆。虽然日本的“历史教科书争端”已存在数十年之久,但在新千年以后,随着中国和韩国的高级别抗议,这个关于在日本将如何教授和记忆战争的问题尤有愈演愈烈之势(甚至很多日本的和在日本的别国历史学家也不断地要求日本对战争采取直接和明确承认的态度,不管是对国内还是国外)。
或许两国永远都不会在南京大屠杀的死亡人数上达成共识。但纠根结底,确切的死亡数字并不是眼前的核心问题。核心问题在于中国希望日本承认它造成了如此大规模的暴行和惨剧。因此眼前的这份新报告,终于触碰到了之前大屠杀受害者和他们后人愤怒的根源——即日本过去拒绝明确承认侵略行为和犯下的暴行的行为。在一个经济政治文化交融越来越频繁的东亚,日本态度微妙的变化,可能会极大程度上缓和各国之间的紧张关系,以至于在未来,可能南京大屠杀的数字会变成一个单纯的学术问题,而不是如同过去的几十年,一直处于政治和文化的闪光灯下。
相关阅读:
译者的“外交政策”专辑
译者频道——非往事
译者频道—外交关系
来源说明:本文1.0版本来源译者的志愿翻译者团队。
收录说明:本文已经收录到“译者文集”中,同时进入“外交政策”、“译者频道—外交关系”、“译者频道—非往事”索引。
Nenhum comentário:
Postar um comentári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