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魔方式的国家:当代中国政治变迁的重新思考
作者简介:
高柏,北京大学学士、硕士,普林斯顿大学硕士、博士,杜 克大学社会学系教授。著有《经济意识形态与日本产业政 策:1931年至1965年的发展主义》,此书1997年由剑桥大学出版社出版,1998年荣获美国大学出版社联合会颁发的有在泽广巳日本研究最佳图书 奖;Japan's Economic Dilemma:The Institutional Origins of Prosperity and Stagnation(商务印书馆2004年已经出版该书的中文版《日本经济的悖论——繁荣与停滞的制度性根源》)
原文来源:Work and Organizations in China after Thirty Years of Transition一书第十四章,本书由俄亥俄州立大学副教授Lisa Keister主编。
译者:kestry @jiangge09 @hsinwang1982 @jayzhu1007 @Freeman7777
校对:@Freeman7777, @jiangge09
本文目录
I 结构性视角
II 能动性视角
III 值得商榷的威权主义国家概念
IV 全球化与国家构建
V 魔方式的国家的兴起
1. 威权主义国家
2. 新自由主义国家
3. 发展型国家
4. 掠夺型国家
5. 改进的社会主义国家
6. 统合主义国家
VI 结论
VII 作者介绍
VIII 参考书目
摘要
中国给我们这个时代提出了一个重大谜题。
中国谜题(China puzzle) 已引起了关于经济发展与民主化以及该国未来政治变迁前景之间联系的激烈讨论。
在本文中,我首先将检视关于中国民主化前景的辩论。我想指出,结构性的视角没有能够把中国党国采取的各种策略性回应纳入分析之中,因而存在许多缺陷。同时还要指出,虽然以能动性为中心的视角对于中国的情况更具解释力,但仍需要进一步扩充其概念以捕捉党国发生的多种变化,从而超越威权国家与民主国家的简单的二分法。随后,我提出了体现在全球化的辩论中的国家构建的分析框架。从国家构建的角度来审视,过去30年里中国党国内部的变化可被视为面对全球化挑战所做的回应。一方面,这些回应既没有周密的计划,也没有统一的意 识形态基础,往往是该政权面对各个时期挑战所做出的灵活反应。另一方面,党国在先前(译按:改革开放初期)已确定,将通过促进经济增长来争取其政治生存,并拒绝了把民主化当作一个选项。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它愿意吸收各种不同类型国家的经验,不断增强其国家能力。在全球化的过程中,许多发展中国家及发达的工业化经济体或削弱(其对经济的干预)或转变为守夜人的角色,唯有中国的党国体制一直在积极重建其能力,将自身转变为了一个具有六面特征的魔方式的国家: 即威权主义国家、新自由主义国家、发展型国家、掠夺型国家、改进的社会主义国家与统合主义国家。 正是这六面的结合使中国成为经济发展的先行者,并使其避免加入第三波民主化。
点击这里查看全文
右键单击此处下载完整PDF译文
延伸阅读:
王信賢(台北大學公共行政暨政策學系教授):傾斜的三角:當代中國社會問題與政策困境
译者的“智库报告”专区
更多由译者群体合作完成的译文
来源说明:本文1.0版本来源译者的志愿翻译者团队。
版权说明:本文版权属于原出版公司及作者。©译者遵守CC 协议2.5您可以自由复制、发行、展览、表演、放映、广播或通过信息网络传播,创作演绎本作品。惟须遵守下列条件:署名,非商业性使用,相同方式共享。
是的,pdf打不开
ResponderExclui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