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xta-feira, 15 de janeiro de 2010

美国企业研究所(AEI):不会消逝的憎恶:中国的反美主义

The Hate That Wont Go Away: Anti-Americanism in China
Ying Ma
作者介绍:
Ying Ma(马颖)女士,是位在中国大陆出生的华裔学者,父母都是广州人,她十岁的时候就随父母移民到了美国,所以她接受的中等教育、高等教育都是在美国进行的。她在1997年的时候获得了康乃尔大学的政府系的学士学位(B.A., government, Cornell University, Magna Cum Laude, 1997),在2005年的时候获得了斯坦佛大学法学院的法学博士学位(J.D., Stanford Law School, 2005)。她在1997-1999年的时候,担任过外交关系委员会(Council on Foreign Relations)研究助理的职务,在1998年美国宗教领袖访问中国的代表团中担任协调员一职,在1999-2000年的时候担任香港博雅公共关系有限公司(Burson-Marsteller)高级助理的职务,在2001-2002的时候,担任美国国会经济与安全审查委员会(U.S. Congressional Economic and Security Review Commission)研究分析员的职务,2006年该报告发表的时候Ying Ma女士是美国企业研究所National Research Initiative的研究员,主要负责“中国民主化”项目。目前Ying Ma女士是胡佛研究所的客座研究员。
 译者twitter:@Freeman7777


为什么他们憎恶我们?
9/11恐怖攻击发生之后,许多美国人开始问一个问题“为什么他们憎恶我们?今天,憎恶我们的人数已经大为扩大了。憎恶美国的人群范围从想要杀害美国人的穆斯林狂热信徒到法国、德国、西班牙、南韩、加拿大以及其他视美国为一个比美国试图去消灭的全球恐怖主义者威胁更大的那些国家的无数公民。美国人继续郁闷的沉思其他国家憎恶我们这样一个事实。然而他们看起来不再打算去理解或去致力解决这个问题。与此同时制定外交政策的精英中的杰出人物则每天都在抱怨反美主义在全球的兴起。去审视反美主义在中国这样一个对二十一世纪的美国国家安全具有最重要影响的国家的情况,显然是有用的。厘清中国的反美主义的来源与背景可能会帮助美国认识到中国的反美主义这样一个问题并且加深对范围更广的全球反美现象的理解。

中国的反美主义的过往和现状
中国人民过去常常以响亮地、极不愉快的方式去仇视美国。在1999年的5月份,他们在全中国上演了大型的反美抗议活动以作为对美国所领导的北约空军炸毁中国驻贝尔格莱德大使馆的回应。在2001年的4月份,当一架美国的EP-3侦察机与一架中国战斗机在靠近南中国海岸的上空发生碰撞之后,他们再次以骚乱的方式回敬美国。美国为发生在1999年的失误而道歉,并解释了发生于2001年的事件,认为美方只是在进行例行的情报收集工作而已,但这并没有阻挡住中国人的怒火。在恐怖分子于9/11攻击了美国之后这种愤怒以最为荒唐的方式呈现了出来。大量年轻的中国城市居民在这一美国的国家悲剧发生时刻在互联网上幸灾乐祸、弹冠相庆。

今天,中国民众仇视美国的方式要来得更为平静但却是持续不断的。根据2006年3月由中国报纸环球时报所发放的一份意见调查显示,大量生活在城市地区的中国人承认对美国有着负面的看法。大约59%的人认为美国试图遏制中国,而56%的人认为美国是中国的竞争对手1。由佩尤全球态度调查(Pew Global Attitudes Survey,美国前国务卿奥尔布赖特是这项计划的联合主席)在2005年所进行的一项16国意见调查产生出了与此相似的结果,在这项调查中,中国只有42%的人对美国抱有一种喜欢的态度。2

此外,中国的线上聊天室以及网络论坛,这二者已经成为中产阶级中国上网人口发表他们意见的流行的表达窗口。在那里已经目睹了对美国持有负面观感的一股稳步上升的潮流。互联网使用者通常把美国做出的动作理解为是有着险恶的动机并且幸灾乐祸于美国的失败。当美国的载人太空飞船哥伦比亚号在2003年1月发生爆炸之后。中国网民一片欢庆之声同时痛惜没有足够多的美国人在这场事故中死亡。当美国在2005年9月份的联合国全体成员国高峰会(General Assembly’s World Summit)上推动联合国进行改革的时候,一些中国网民把美国贴上这样一个标签:联合国的最大恶棍,一贯嗜好干涉较小成员国的内部事务。今天中国网民通常幸灾乐祸于美国在伊拉克所遭受到的意外事故以及挫折。

可以确定的是,中国的反美主义,即使在它最极端的地步,其仇恨程度还不足以激发出去攻击美国本土的恐怖主义的阴谋。最好是把它归纳为是矛盾情绪(ambivalence)、愤怒(anger)、沮丧(frustration)、不满(resentment),有时则是仇恨(hatred)这些复杂心理的一种综合表现。例如,尽管许多中国人对美国心怀负面的感情,但他们中有79%的人承认喜欢美国人。3尽管如此,中国对美国的不满却是有着其深刻的根深蒂固性的。在1990年代末期的多个不同时期所展示出来的中国人民对美国的仇视,可能是被中美双边冲突给激发出来的。毕竟,没有人愿意看到他们自己国家的大使馆被外国势力给轰炸掉。中美之间从贸易到人权到台湾问题到武器防扩散在整个90年代为不重要的事而产生出来的紧张也毫无疑问的刺激了中国人的不满。然而,中国人民在后9/11时代一直继续的不满美国。而这段时期中没有悲剧性的事故或令人不快的争端出现并且这段时间的中美关系被美国前任国务卿鲍威尔赞誉为“有史以来最好的”一段时期。因此,中国的反美主义不是只关乎于双边关系还是由中国社会中的独立因素所激发出来的,譬如:极端民族主义(hypernationalism)和政府宣传。

对极端民族主义的认同:爱中国、恨霸权
要理解中国的反美主义,你必须要去观察中国政府的动静。在近些年中,大量政策制定者、评论家以及学者已经谴责了布什政府所实行的单边主义、美国所领导的伊拉克战争以及诸如阿布格莱布(Abu Ghraib)监狱丑闻。当涉及到中国的反美主义时,总而言之是中国政府,在通过政府灌输从而塑造它的人民的思维方式。

在通过追求市场资本主义,中国的共产主义的意识形态变得过时的时代,北京当局为其人民编造了一个强有力的、替代性的国家追求目标(a powerful, alternative paradigm)以去提高其统治地位。这个国家追求目标包含了两个要件:追求中国的盛世(Chinese greatness)以及妖魔化美国的形象。第一个要件强调了一个强大的(strong)中国,一个强势的(powerful)中国,理应获得与它古代文明相当的影响以及荣耀。为了追求这种盛世,北京当局已经选择经济现代化以及社会稳定作为那种使命的强制性附件(mandatory accessory)。北京当局宣称民主化,政治自由化,新闻自由以及反政府的抗议活动是危险的并且是会危及稳定的,所以必须加以镇压。即便是以暴力的方式。辅以残暴以及曲解,这样的国家追求目标只为中国未来的一种愿景(vision)——富有和强大的中国而不是自由的、民主的中国存有空间。这是美国所关注的问题,这种国家追求目标的第二个要件则教导中国人民美国是一个专横的以及喜欢发号施令的霸权国家,不尊重那些不太强大的国家的福址和尊严。这个霸权持续的通过对中国的人权实践进行批评、倡导民主化、以及支持民主台湾(台湾被北京当局以及压倒性多数的中国人民视为是一个反叛的省份)试图逐步削弱中国。4

强大中国这样一种国家追求目标(这个按照英文原文加上对背景资料进行分析间接翻译出来的很是拗口的句子用易大旗更为直白的话来讲就是“强国梦”)已经自1989年Tiananmen Square Massacre以来被强制灌输给了中国人民。就像中国的异议人士和杂文作家易大旗先生已经观察到的那样,政府在大屠杀之后失去了所有的宣称人道以及道德的能力转向强大中国这样一种国家追求目标是为了继续其有瑕疵的合法性。5自那以来,北京当局已经给一整代公民灌输了这样一种信念,尤其是对年轻人,要他们以宗教虔诚般的信奉态度去追求一个强大的中国。诸如美国人这样的外国人,在中国推动自由和民主总是在这样的国家追求思维模式中遭受到别有用心的攻击,并且认为美国对中国采取的那种做法只是为了巩固他们自己的霸权。

 通过媒体宣传来进行灌输(Indoctrination
这种强大中国的国家追求目标通过中国国家控制的媒体与教育得到了增强。尽管中国公民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更为容易的获得外国、本国媒体所提供的新闻报道,他们的政府却继续在其获得信息方面尽力去控制他们。制裁那些在政治言论方面主张了让中国政府无法接受其言论的人士,选择性的审查不受约束的媒体来源,引诱媒体进行自我审查,而恐吓全体人口这种方式只在北京当局控制媒体内容的方式上占很小的一个比例。

同时政府控制的媒体提供了定期的涉及领域广泛的关于美国的报道,在中美之间为小事而争吵或遭遇冲突的时刻,它通常都会与对美国进行了负面报道的那种做法相吻合。6在中美关系自9/11以来有了很大改善之后,中国政府一直只有少数理由可以去挑起反美的仇恨情绪。尽管如此,媒体继续把美国归纳为是一个不负责任的超级大国,认为它经常会去干涉其他国家的内部事务。“霸权”这个词在中国媒体上成了与美国等量齐观的一个词。就好象保持社会稳定(例如,不实行民主化)已经成了与经济进步相等同的一个概念。

1990年代末期的时候,官方的中国媒体报道了发生在巴尔干的冲突,把它作为是美国霸权的一种实践,认为那种做法带来了持续的人类痛苦。今天这些官方媒体把发生在伊拉克的战争视为一场由美国侵略才引发的战争,一场为了美国霸权的战争。因是之故,中国媒体全面报道了发生在伊拉克的战争,一直在扩大化美国所犯的错误,并大声鼓吹美国失败的不可避免性,为任何美军取得的成功信号而感到哀痛。当美国领导的部队在2003年3月进军到了巴格达并且伊拉克人在之后庆祝了候塞因政权的垮台。中央电视台,中国的官方电视新闻频道,表现的远不是什么欣喜若狂。根据收看者的说法,中央电视台公开播放的一个节目中,一位中国军事专家(张召忠)不满萨达姆共和国卫队的快速被歼,急于以伊拉克军事力量可能会在之后的时间中发起总攻这样一种可能性去进行自我安慰。7

这样的媒体报道似乎产生了具体的结果,许多中国人,尤其是年轻人,很难理解到美国领导的伊拉克战争或全球反恐战争的本质。他们激烈的在中国那充满生气的在线聊天室以及论坛上长时间的漫骂,甚至有部分人视本·拉登以及萨达姆为英雄,因为他们反抗美国。佩尤全球态度项目已经发现57%的多数中国人相信伊战的后果是让世界变得更加危险了,只有8%的人相信战争之后世界变得更安全了。8

通过教育来进行灌输
没有把中国的教育体制纳入考量范围的话,中国政府所实行的灌输做法的威力就无法被理解。在一项很快就会出版的由Albert Shanker Institute资助的,由何清涟(以前是深圳法制报专刊部主任,著名的异议人士)发现了在由国家批准的教科书中以及在中国近代史、世界史以及时事政治的教学指导书中存在着压倒性多数的反美主义教育。再次查看这些由政府指定的,全国范围高中到大学的课程的材料中,何清涟发现他们传播的关于美国形象的信息和中国媒体在这方面的作为极为相似,它们一致的把美国描述为:美国试图削弱中国并且不间断的通过实践美国式霸权主义试图支配世界。9

具体而言,中国的教科书指出了对于今日国际安全以及和平两个最大的威胁就是恐怖主义以及霸权主义,后者毫无疑问的涉及到了美国,一部中国的教学指导书中甚至要求教导者问学生如下的“思考题”:“如何从北约在二十世纪90年代对塞族所实施的行动中解读出美国的霸权主义?”由指导书所提示的正确的答案是,至少应包括下列三项:美国绕过联合国、违反了国际法,以人权为借口侵犯别国主权, 并轰炸了中国驻贝尔格来德的大使馆。10发生在科索沃的严峻的人道主义的暴行,最终促使北约采取了那样的行动,但却没有成功。

在一项于2003年进行的、未公开发布的全球范围的调查中,杜克大学中国选举研究中心的共同主任史天健(哥伦比亚大学政治学系博士,杜克大学政治系教授),通过分析也同意教育是造成反美情绪上升的一个因素。在调查了随机挑选的数百城市和乡村居民之后,史天健发现越世故的(sophisticated)或越有知识的人,越有可能是对美国持负面看法的人。11他的研究提供了一种解释:中国社会中接受越多教育的人确实是越容易受到政府宣传影响的人。中国的教育体制和中国媒体是中国的宣传机构中的两根对称的支柱,从中喷射出了反美宣传以及中国盛世的意识形态。

反美主义以及理念之战
中国的反美主义只受到了一点注意但是它对美国却形成了严重的挑战。一方面,难辞其咎的中国政府给了美国政府很少的借口由于美国不被中国人民所喜欢这样一个情况而去责难中国政府。这样的反美主义似乎也是无害的,因为它并没有阻止中国在贸易、北韩或反恐主义上与美国进行合作。另一方面,中国的反美主义削弱了对于美国在反恐战争上非常崇高的目标的支持力度。毕竟在9/11之后所发动的一场战争也被称为是一场“理念之战”,尤其是在以自由、民主、以及法治为象征的西方现代化模式与那种与伊斯兰原教旨主义者相联系在一起的狂热主义(狂热主义一般与暴政、不宽容、腐败以及对人权的镇压共存在一起的)之间的一种对峙。12

在中国的理念之战上进行的现代化模式的竞赛并没有显示美国支持在中国发生的那些理念的胜利标志来。通过不间断的媒体以及教育灌输,中国政府已经把美国的外交政策描述为在道义上是站不住脚的外交政策并且把美国致力于促进民主和人权的做法看作是对中国人民的一种侮辱。尽管不愿意向13亿公民通过有效的选举程序向其提供政治上的代议制,尤其当它热情的承认追求一个强大的、稳定的中国而不是美国所倡导的民主的中国的时候,中国政府从不犹豫指定说它自己就是13亿中国人民的发言人。不幸的是,中国的民族主义以及反美主义有时已经说服了全体中国公民他们政府的看法是正确的。

猖獗的反美主义,丝毫不能鼓励或推动在中国产生美国式的民主变动。根据中国异议人士程晓农(当代中国季刊主编)的看法,中国今日的民主运动的主要成员由异议人士和独立的知识分子构成,没有更广泛的社会支持,他们推动民主的努力根本就行不通。中国持续的反美主义确实削弱了那种广泛的社会支持。13

1989年的中国民主运动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学生们痴迷于美式民主所激发出来的,当中国政府准备对大声要求民主的公民开火的时候,通过独自一人(传说那人叫王维林)站立在一排坦克面前这样一种形象,世界看清了中国人民为自由抗争,对抗暴政的勇气。今天,提倡中国民主的人士被北京当局抹黑为是美国的喉舌。卡内基国际和平基金会中国项目主任裴敏欣博士认为,只要中国公民相信这样的宣传,反美主义就会对中国民主化的进程起到一个负面的影响。14

布什总统在发动反恐战争的时候,已经把民主标榜为促进全世界和平与安全的至关重要的工具。在那崇高的言辞中总统已经一再强调“每一个人的心都渴望是自由的”。可悲的是,来自中国人民的回答,看起来却是这种:“不要把话说得那么确信。”出现这种回答是拜中国的国家机器以及民族主义所带来的盲目性威力所赐。大量中国人的心中似乎愿意丧失掉对自由的渴望。

赢得在中国所进行的理念之战
以一个更为光明的看法来讲,美国支持在中国发生的那些理念在中国的理念之战上并未失利。一方面,回答在中国“为什么他们憎恶我们”这个问题时,一直回荡的都是“这不是我们的错误”这样一种回答。这不是说美国的外交不可以做得更有技巧或在关于民主方面它对中国人民传递的信息不可以表达得更为清楚。而是在说进行理念之战的战斗时,美国的价值观以及行动是值得捍卫的,即便有大量人民有时误解了或藐视了他们。

此外,在思考如何致力于解决反美主义的问题时,华盛顿当局应该记住程晓农所做出的一番观察:“中国的反美主义并不显示中国人民是特别的糟糕,而只是意味着中国的国家洗脑做法是超乎寻常的强力。” 15为了赢得中国的理念之战,华盛顿当局可以通过增强寻求发出真实声音的那些人士的力量去帮助中国人民与那种扭曲宣传作战。这是由中国的异议人士、记者、赤脚律师以及民主活动人士,冒着失去生命或生活的风险所说出的真实之言。华盛顿当局也应该继续大胆而明确的说出由中国当局所犯下的恐怖罪行。最后,美国人要继续告诉中国人民,即便有时候他们不喜欢我们,我们还是会在他们争取不仅是富强中国的时候与他们站在一起,还会在他们争取自由和民主中国的时候和他们站在一起。

1. Cheng Gang, Majority of Chinese Optimistic about Sino-American Relations, Global Times, March 17, 2006. Available online in Chinese at http://news.sina.com.cn/c/2006-03-17/22069376677.shtml.The study surveyed Chinese citizens in the cities of Beijing, Shanghai, Guangzhou, Wuhan, and Chongqing.  
程刚《多数中国人对中美关系持乐观态度》该调查是在北京、上海、广州、重庆、武汉5个大城市开展的。
2. The Pew Global Attitudes Project, American Character Gets Mixed Reviews:
U.S. Image Up Slightly, But Still Negative, June 23, 2005, http://pewglobal.org/reports/ pdf/247.pdf. The survey interviewed Chinese residents in the cities and surrounding areas of Shanghai, Beijing, Guangzhou, Wuhan, Chengdu, and Shengyang.
3. Cheng, Majority of Chinese Optimistic.
4.Robert Marquand, “As China Changes, So Does Its Image of U.S.,” Christian Science Monitor, September 7, 2005. For a fuller discussion of Chinese views on U.S. hegemony, see Ying Ma, “China’s America Problem,” Policy Review 111 (February/March 2002): 52–69. 
 5.Yi Daqi, “The Unfinished Ritual: Spells, Curses and Tattoos,”( 易大旗:未做完的法事 画符、施咒与纹身) Democratic China 138 (February 2005). Available online in Chinese at http://www.chinamz.org/MZ_ Magzine/138issue/138.3_pl1.htm.
 6. University of Marylands Institute for Global Chinese Affairs and the Department of Communication, Perspectives toward the United States in Selected Newspapers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prepared for the U.S. China Economic and Security Review Commission, May 30, 2002, p. 5.
 7. Cheng Xiaonong, telephone interview, October 2005. 
 8. The Pew Global Attitudes Project, “American Character Gets Mixed Reviews.”  
9. He Qinglian, Chinese Textbooks: A Window into Chinas Mind, (何清涟,《中国的教科书:一扇通进中国的心灵的窗口》)report commissioned by the Albert Shanker Institute, forthcoming, p. 17.
 10. Ibid., p. 18. 
11.Shi’s survey is not available for review, and so it is difficult to evaluate the accu-racy and credibility of its results or draw further inferences from them.
12.Russell Berman, “Anti-Americanism and the Pursuit of Politics,” paper commissioned by the Princeton Project for National Security, p. 5. Available online at http://www. wws.princeton.edu/ppns/papers/berman.pdf. 
13.Cheng Xiaonong, telephone interview.
14.Minxin Pei, interview, October 3, 2005.
15.Cheng Xiaonong, telephone interview.

Nenhum comentário:

Postar um comentári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