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rça-feira, 3 de agosto de 2010

今日美国:剽窃之风让美国学院关闭在中国的项目

原文:Plagiarism epidemic shuts down U.S. program in China - USATODAY.com
译文:今日美国:剽窃之风让美国学院关闭在中国的项目


作者:Elizabeth Redden, Inside Higher Ed
发表时间:2010年7月30日
译者:Große Fuge
校对:@xiaomi2020

大学因为财务原因而终止海外学术项目算不上是什么罕事。但是位于新泽西的圣塔利学院(Centenary College)关掉了亚洲的M.B.A.项目却是因为要遏制剽窃之风的蔓延。这个项目现在在北京,上海和台湾已经招收了400名学生。

“我们学院非常关心参加了这个项目的中国学生的利益。但是必须要指出,它的审查揭示出大范围剽窃的证据,还有其他问题。通常这种剽窃猖狂的程度可以导致学生们立即从该学院被开除。” 圣塔利分管战略发展的副校长德布拉·阿尔巴内塞(Debra Albanese)在一项声明中说。“尽管如此,为了给学生们尽可能公平的机会,校方采取的是温和的解决办法,没有开除任何一位剽窃的学生。学生们可以选择,是正式结束高等教育,学费会返还,还是参加综合考试,得到学位。”

学生们要在7月30号之前作出选择。根据圣塔利学院的说法,到目前为止,只有两个人的回复是选择退款。校方负责人除了书面声明外不愿作更多评论,也不回答其他具体问题,如会不会进入司法程序或者远距离办学是否会有预防措施,或是这种已被发现的学术不端的本质是什么等等。

但是一些专家表示,整个事件中最让人惊讶的是,圣塔利学院对剽窃问题如此重视以致直接关掉了整个项目。“对许多的美国学校或者在中国的外国学校,联合办学简直就是一棵摇钱树,” 亚利桑那州立大学设计综合学院的院长凯瑟琳·莫曼(Kathryn Mohrman)说,她也是科罗拉多大学的校长,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南京分校的执行主管。“你不能太吹毛求疵了,否则你将失去这些项目带来的滚滚财源。”

莫曼补充道,“我敢肯定地说,圣塔利不是唯一遇到剽窃问题的学校。”

在中国,学术造假是一个非常普遍的问题。在高等教育体系中,从本科以上,剽窃问题都是顽疾。越来越多的评论家们开始猜测中国在剽窃和研究造假方面如此臭名昭著,这是否会妨害中国大学的进步。最近就有一系列新闻报道讨论这一影响,美国(CBS新闻:“学术造假猖獗,中国前景受损”),英国(经济学人:“抄袭的成功”),国有新闻媒体(中国日报:“学术腐败危害高等教育”)。(在高等教育内部观察Inside Higher Ed's World View博客上,一篇新发表的文章探讨的也是这个话题。)

上周出版的《中国日报》刊登了这样的观点,“剽窃的责任在于个人”,文章把所有的责任都推给了剽窃者,但是文章同时也承认,在这一问题上,各个高校负有严格制定标准的责任。“不幸的是,为了得到快速的成功,诚实被被扔到了九霄云外。”文章的作者本林周昂(Ben Lim Chiow Ang)写道。“教授和学生一样,都想走捷径,公然地部分或者全部抄袭其他作者的文章。诚信成了逝去时代的美德。”

他继续说道,“我觉得是让所有学术圈里的相关人士回到过去、重起炉灶的时候了,学术诚信这一正确的价值观必须植根于我们的大学文化中。”

圣塔利学院在中国的M.B.A.项目的终止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如何才是在偏远的和外国校区强调学术诚信的最好方法。在那些地方流行的学术规范可能跟美国或者其它西方大学大相径庭。但是欺骗在某些方面是普遍存在的问题。

“越是把教育体验看成是纯粹的工具,那么从职业的角度来说,它就越来越走向尽头。接着它成了以走捷径获得的东西。因为从学生们的角度来看,他们有这样的感觉,学习不过是为了证书而已,”,锡拉丘兹(Syracuse)大学的学术诚信主管格里·帕佛拉(Gary Pavela)说。圣塔利学院的项目是众多美国大学分校设立的各种项目的一个典型代表。这些项目从本质上来说通常就是职前培训,并且迎合那些认为只要入学就能看到的模糊的职业优势的学生们。

“我认为教育公司需要增加一些快乐学习的理念成分。学习本身有着让人兴奋的,吸引人的一面,学生们马上就会觉得切身相关,而不是为了在将来找到工作而不得不拿到的入场券。这是一个教学问题。”帕佛拉说。他还补充道,导师和学生个人之间的信任对防止作弊和剽窃十分重要。“在我看来,这些远程项目有风险。老师和学生之间的距离越大,失信的可能就越大。”

“信任是一项基本的人性要素,”帕佛拉说。“我们在小群体里高度合作。当我们扩大这一群体,群体成员的距离越来越远的时候,我们就越需要重塑信任。”

在美国大学的分校以及海外教学机构出现的剽窃问题代表着在一个长期问题上出现的一种新观点。国际学生在美国大学校园里的学术不端行为长期以来都是教授和外国学生顾问都很关心的问题。在许多学院里,关于教授学术规范的迎新活动已经成了惯例。在学术实践中的文化差异,比如说引文的使用,在世界范围内有很大的差别。事实上,在一些国家,不标注消息来源而使用引文被认为是对饱学之士的尊重。分享常识一类的概念——因此也不标注出处——即使在单一的文化背景下也会让人愤怒,更别提那些跨文化背景下的分享了。

“你所处的哪一种情况:在美国的教室里坐着一些国际学生,还是说你在某大学分校,里面坐满了当地的学生。如果你引入一个新的学术规范来说明你会如何处理作弊,以及你对作弊和剽窃的定义的话。你不仅要把说出来,写下来,你还得不止一次地向你的学生说明,”一位2005年从锡拉丘兹大学国际服务中心退休的国际高等教育顾问说迈克·史密斯(Michael Smithee)这么说。史密斯和他人合写了由国际教育者联合会(NAFSA)出版的《美国教室文化》一书。

“你得不断重复你如何处理作弊以及什么是作弊。要记住,每次都要说。这样到课程结束的时候,学生们都听烦了。如果他们听烦了的话,也许他们多少就懂点你的意思了。”史密斯说。

圣塔利学院这一事件的最后一个的教训可能是:学院风气也很重要。“有时候,像这样的事情发生了,他们就把所有的责任都推给学生;有时候发生这样的事,他们又把所有的责任都推给老师。我喜欢从文化的角度来看,因为文化的差异才让剽窃这样普遍。”克莱姆森(Clemson)大学的学术诚信国际中心的主管泰迪·费舍曼(Teddi Fishman)这么说。

尽管她没有具体地讲圣塔利学院的事情,费舍曼说,“总体来说,如果出现了这么大的问题,那它就不仅仅是学生或者老师的问题了。”

关联阅读:

最新消息

译者频道—看中国


来源说明:本文原文来自文中标明的出版公司,译文1.0版本来源译者团队。

收录说明:本文已经收录到“译者文集”中,同时进入“
最新消息”、“译者频道—看中国”、“零星其他”、“译者Große Fuge”索引。

Nenhum comentário:

Postar um comentári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