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inta-feira, 1 de julho de 2010

博客(Jeremiah Jenne)记住暴力,第二部分:一甲子之后,中国教科书上对韩战的描述与疑问



译文:博客 (Jeremiah Jenne)记住暴力,第二部分:一甲子之后,中国教科书上对韩战的描述与疑问

作者:Jeremiah Jenne
发表时间:2010年6月25日
译者、校对:@xiaomi2020

Jeremiah Jenne是位于北卡罗莱纳州的一家大型公共研究大学的博士候选人、清代中国历史研究者。现在,Jeremiah在北京教授历史、进行档案研究、和撰写专 题论文。本文发表于他的个人博客《花岗斋杂记》,经作者同意,中文译文发表于“译者”。

图:一幅1950年的中国的宣传画上,道格拉斯·麦克阿瑟(Douglas MacArthur)[1]的漫画形象正在犯下战争暴行,背景中一架美国飞机将炸弹投掷到中国的工厂。获得Stefan Landsberger/中国宣传画藏品的允许使用本幅图片。

今天是韩战开始的六十周年纪念日,围绕着这场战争的争议在一甲子之后仍然没有停止。数十年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党在描述这场战争时,使用的和在今日平壤活得好好的那个党仍然是一致的用词:美帝国主义,在首尔的右翼军政府走狗的帮助下,侵略了北韩。正如《卫报》的Tania Branigan从丹东发来的报道,这种看法很难扭转,特别是那些生活在中国/北韩边界的中国人,他们曾亲眼看见战争中美国飞机投下的炸弹。
但是时代毕竟有所变化。比如说,昨天《环球时报》英文版发表了一篇专栏文章,呼吁中国开放档案资料,更深入地研究韩战,以及中国卷入到这场战争中的详情。中国的学术界已经不再象以前那样受到党的约束和压制,许多学者接受了这样的看法:是北韩首先侵略了南韩。[2]
但是作为一名教书育人者,我不那么关心学者们在饭桌上讨论什么,而对教室里怎么教孩子们更感兴趣。过去一代代的人都被告知说美国/南韩侵略了北韩。近期的教科书的语调 上稍微软化了一些,但仍然坚持着中国的“爱国主义教育”指导纲领。

我在网上搜索到“人民教育出版社”,翻看了他们出版的最新的高中历史书[3]。关于韩战的这一章对谁开始了这场战争缩短了篇幅,但使用了另一共产党的历史障眼法技巧——在整个事件中痛斥了[别国]心怀不轨地“干涉内部事务”。在这一版本中,美国及其盟友干涉了韩国的内战,也就是干涉了“内部事务”,并藉此作为对北韩发动侵略的前奏,最终会侵略中国。

[4]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新中国成立不久就面临着外部侵略的威胁。1950年夏,朝鲜内战爆发。[5]
美国迅速以武力干涉朝鲜的内部事务,不久又组成一支以美军为主的“联合国军”侵略朝鲜。他们越过“三八线”,把战火一直烧到中朝边境。同时,美国的第七舰队开到台湾海 峡,干涉中国内政。朝鲜局势危急,严重威胁中国的安全。

图:1951年的中国宣传画。“光荣参与,抗美援朝,保家卫国。”获得Stefan Landsberger/中国宣传画藏品的允许使用本幅图片。
这本教科书还告诉学生们,到美国的侵略者向北推进到鸭绿江时,他们开始以北方边界的中国平民为轰炸目标,但最后在彭德怀的领导下,被英勇的中国志愿军和朝鲜盟友击退了。[7]
 这本教科书上特别让人着迷的观点是它把美国描述成主要的侵略者,却避而不谈金日成的所作所为,也没有提到约瑟夫·斯大林(Joseph Stalin)和苏联的怂 恿。在这里我不想为美国开脱,特别是道格拉斯·麦克阿瑟(在《疯狂的不服从将军》中有描绘),肯定会让任何对美国指挥体系不熟悉的人得出结论说,美国政府的确有意端掉初出茅庐的中国新政权——如果必要可动用核武器。美国在中国境内投掷过炸弹,导致了平民伤亡,这些也都有明白无误的资料可以证明。尽管如此,韩战是一场非常复杂的战争,这种复杂性在中国近代史教科书上被很好地包装成了“爱国主义教育”,并不算出人意料。
在严重形势下,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政府请求中国政府出兵援助。为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1950年10月,以彭德怀为司令员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开赴朝鲜,与朝鲜军民并肩抗击美国侵略者,把美军赶回到“三八线” 附近。之后,中朝军民与美国侵略军进行了反复较量。由于中朝军民的沉重打击,1953年夏,美国不得不在《朝鲜停战协定》上签字,抗美援朝战争以美军的失败而胜利结束,中国人民志愿军分批凯旋。

有意思的是中国认为这场战争是一次胜利,还欢呼美国足球队和英国踢成了1:1的平局。[8]
图:1951年 的宣传画 “朝鲜人民军中国人民志愿军胜利万岁!” 获得Stefan Landsberger/中国宣传画藏品的允许使用本幅图片
上周,我能理解这种感情。中国捍卫了自己的边界,并处理了金日成留下的烂摊子。彭德怀军队出人意料地攻击袭击的确可圈可点,中国的出兵对美国军队来说打得出其不意,中国人利用这一优势几乎把联合国军打出了朝鲜半岛,但最后双方同意回到战前的状况,沿着“三八线”将朝鲜半岛一分为二。
但这一切的代价惨重。南韩有137,000名士兵丧生,北韩死了215,000名。美国有36,000士兵伤亡,中国的伤亡人数,保守的估计是400,000战死,另外400,000受伤。[9]
这些伤亡都是不必要的、无情的、残酷的。对造成了这样的后果而进行的互相指责已经太多。把所有的残酷都包装成英雄主义行为来教导也许可行,但就像我在周一所写的那样,如 果不采用这种摩尼教的视角,而是鼓励学生们正视历史的错位和混乱,也不会让学生们不爱国,而会让他们成为更好的世界公民。阉割历史,让它们在时下显得不那么有威胁性,或利用历史来支持某种政治观点,对教育后代来说实在是一种拙劣的方法,这与教科书是在北京还是在平壤或得克萨斯出版并无干系。
———————————————————————————
译者后记
在本文译者与作者联络,请求转帖和确认翻译的时候,作者表达了以下的观点,翻译如下:
小米:
看起来不错。两个事情:
1)如果我能重写的话,你已经看到我在评论的部分所说的,我会把中国战士的死伤数字改为25万-30万这一区间。重复一下,我的主要观点是:引用死伤数字是想说明,双方都有英勇无畏的男女在这场残酷无情的战争中死去了。
2)在“日本被打败了……”那一段中,我的意思是日本是在美国轰炸了广岛和长崎之后才投降的,当然也可以说,如果不是1/3的日本军力被中国的共产党和国民党拖住了的话,美国与日本的交战将会进行更为困难。


[1]译注:道克拉斯·麦克阿瑟,美国著名军事家,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历任美国远东军司令,西南太平洋战区盟军司令;战后出任驻日盟军最高司令和“联合国军”总司令等职。他在韩战期间出任远东美军总司令和“联合国军”总司令。1951年被杜鲁门总统解职。

[2]原注:对我来说有讽刺性的是,南韩企业现在是中国重要的投资者,南韩是中国最大的亚洲贸易伙伴之一,而北韩刚刚到达了疯狂的新级别。真的,当你读到“金正日购买了迈克尔·杰克逊(Michael Jackson)的尸体并把它重新激活,作为自己的个人性伙伴”这样的事时,你是否也曾经犹豫过一、两秒才能判断这是否是真的……最近的例子是北韩在世界杯上的教练说他在赛场上,通过隐形无线通讯设备与金正日保持联系。

[3]原注:我在周一的博文中讨论的“义和团运动120周年”就是这本教科书的第二册。在某种程度上这篇博文好像是那一篇的续集。

[4]译注:斜体部分均来自于“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高中历史《中国近代史》下册(电子课本)上的原文摘录。

[5]原注:很喜欢在这里使用的被动语态。中国在语法上常使用这样一种策略。比如说,“日本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被打败之后,中国共产党巩固了自己的地位……”是啊,打败了日本是多么棒啊,但有人怀疑过这是怎么发生的吗?(见下一个注释)

[6]译注:近代史的诸多史实证明,二次世界大战中,中国能打败日本,与盟军在太平洋战场上起到的战略作用关系重大,而在中国战场上,则主要是由当时的执政党——国民党领导的 军队浴血奋战的成果。

[7]原注:就在 “赢”得了这场战争仅仅五年之后,彭德怀被赶下台,因为他鲁莽地说大跃进没有按照计划得那样顺利进行(造成了大饥荒)。一些历史八卦者则说主席从来没有原谅彭德怀,因为毛的(公开受承认的、战争幸存下来的)长子毛岸英在一次美国的空袭中丧生。另外对毛的这个儿子后来发生的事,我的一位中国朋友则说,(为了保护他,他是在酒后说这些话的)毛岸英之死是 “中国之大幸”,如果岸英还活着,毛肯定会把权力交给他的孩子。“我们就会跟北韩一样。”这里有许多的假设前提,但这一说法仍然意味深长。

[8]译注:这是指 2010年世界杯足球赛上美国和英国在小组赛上相遇。美国足球队历史上并非强队,不过在2010年世界杯上的表现赢得了很多中国球迷的喝彩,以至于和传统强队英格兰相比,平局就像是胜利。这里作者以此来比喻中国人经常把平局看作是某一方的胜利。

[9]译注:博文作者在“评论”部分与读者讨论了中国抗美援朝伤亡战士人数。作者说他看到了由徐焰少将提到的18万阵亡的数据,作者认为鉴于中国总是用“至少”这样的词语来低估于己不利的数据,他可能会将中方战士的死亡人数调整为25万-30万;但是他同时认为数10万的人死亡,本身就说明了战争的残酷性,数字的不同并不能改变这一实质。
 另外,40万的中国战士阵亡的数据和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上的估算接近。美国国防部的死伤估计和这里引用的80万接近。

相关阅读:
来源说明:本文原文来自文中标明的博客,译文1.0版本来 源译者的志愿翻译者团队。
收录说明:本文已 经收录到“译者文集”中,同时进入“译者频道—热点专题—中国与北韩”、“译者频道—非往事”、“博客)”、“译者@xiaomi2020”索引。
本文版权为原出版公司及作者所有。©译者遵守CC 协议2.5您可以自由复制、发行、展览、表演、放映、广播或通过信息网络 传播,创作演绎本作品。惟须遵守下列条件:署名,非商业性使用,相同方式共享。

Nenhum comentário:

Postar um comentári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