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大西洋月刊:租个白人
作者:Mitch Moxley
发表时间:2010年7/8月刊
译者:hqz
校对:@xiaomi2020
一名北京的假商人的自白。
配图:Matt Dorfman
不久以前我搞到一份工作,这是一个我从没听说过的美国公司在中国设置的“质量控制专家”(quality-control)职位。不需要工作经验,这很好,因为我没有这方面的经验。我会每周获得1,000美元收入,入住豪华酒店,在东营用餐、饮酒,这是一座位于山东省的工业化城市,我同样之前闻所未闻。这份工作唯一要求的是白种人的肤色和一套西装。
我朋友的朋友,名叫杰克(Jack)的加拿大人在北京的招聘摊位上告诉我,(我住在北京):“我称这种事儿称为‘打领带的白人’的活儿。基本上,你只要穿一套西装,握一握手,然后就赚钱,我们要做的事是‘质量控制’,但是没有人会做任何质量控制,你要不要来?”
我加入了。
然后我就成为了一名在中国的假商人。对这里失业的外籍人士来说,这是利润丰厚的花招。我的一个朋友,一位美国电影人,受雇代表一家加拿大公司发表一场支持未来的低碳的演讲。另一个朋友则飞到上海出演季节性礼品买家。招募假商人是营造形象的方法之一 ,特别是中国公司渴望的那种有海外联系的形象。我的中文老师一开始对付给我们的报酬表示惊讶,他这么说:“穿着体面西装的外国人给公司长了面子。”
我们六人在北京机场碰面,杰克简单介绍了一下细节。我们要代表的是一家位于加州的公司,正在东营修建某设施。我们的职责包括,每天去建筑工地,出席剪彩仪式,以及亲切交谈。在仪式上,我们中的一人会作为公司的总监发表演讲。这个责任落到了我的朋友厄尼(Ernie)的头上,他三十多岁,是我们之中年龄最大的一个。他的名片已经做好了。
东营是孙子的故乡,孙子是《孙子兵法》的作者,这差不多就是东营的全部魅力所在。那里的景色干燥阴冷,往哪个方向看都是工厂。我们在机场见到了肯(Ken),一名年轻的台裔加拿大人,平头,穿皮夹克,我们被告知,他的公司接到转包,负责管理这个项目。
酒店大堂光线昏暗,闻起来有一股坏海鲜的味道。“至少景色还不错,”厄尼面无表情地说,他打开我们房间的窗帘,一个废料场呈现出来。一辆卡车被拆成零件,旧轮胎堆成堆,一只狗在吠。
肯开车送我们到公司的临时办公室:水泥地板和金属墙面构成的一间小房间,围着一个庭院。我们参观了制造高科技生产设备的设施,然后返回办公室,枯坐几个小时。 在庭院的那头,我们能听到厄尼在练习他的演讲。
第二天上午是正式的剪彩仪式。工地附近搭起了讲台,还铺了红地毯。漂亮的女孩身穿红色龙纹礼服迎接宾客,扩音器里播放着中国的流行音乐。街上,警察穿着黄马甲指挥交通。市长和当地名流都已到场,摄影机和记者也各就各位。我们站在前排,身穿西装,安全背心,头戴安全帽。仪式开始之前,站在我身边的一个工头还在冲着工地上还没躲起来的工人咆哮,他们急忙闪到脚手架后面。。
我问他:“你是老板吗?”
他困惑地看着我说:“你才是老板啊。”
其实,厄尼是老板。经过简要介绍后,“总监”厄尼对着100多名来宾发表了讲话。他吹嘘了公司的一长串国际客户,强调我们多么高兴能够实施这样一个重要项目。讲话结束后,舞台上撒下了五彩纸屑,我们身后的泥地上有人放了鞭炮。厄尼摆好姿势和市长合影。
接下来的几天里,我们坐在办公室里轰苍蝇、看杂志,假装是一家美国公司的高层雇员,可我后来才发现,这家公司根本不存在。事实上,我们还真挺重要,有两个人受雇在那儿再待八个月(公正地说,他们后来倒是接受了质检训练)。
“发生了许多事,我们每个月都需要人到那儿待一周。下次也会更好,我们有了一间新办公室,”肯停顿了一下,然后说,“下次带台电脑过来,你可以整天看电影。”
相关阅读:
译者频道—看中国
更多来自《大西洋月刊》的译文
来源说明:本文原文来自文中标明的出版公司,译文1.0版本来源译者团队。
收录说明:本文已经收录到“译者文集”中,同时进入“译者频道—看中国”、“大西洋月刊”、“零星其他”索引。
Nenhum comentário:
Postar um comentári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