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strando postagens com marcador google. Mostrar todas as postagens
Mostrando postagens com marcador google. Mostrar todas as postagens

quarta-feira, 24 de março de 2010

德国焦点杂志:谷歌想重做好人

译文: 德国焦点杂志:言论自由在中国:谷歌想做回好人

世界最大的搜索引擎谷歌,结束了其在中国大论的言论自我审查
——退守自己的信条不作恶


作者:焦点在线作者Claudia Frickel
发表时间:2010年3月23日, 12:25
译者:@baiwuya


译者按:

之所以选择这篇文章翻译,是因为,在昨天的互联网上,官方媒体大肆撒播一条编译的国际新闻,说德国焦点杂志报道:谷歌退出因为竞争不过百度。

恕我无能,实在是找不到传说中的这篇神奇 的焦点报道。只好把昨天20100323焦点网站的头条文章翻译过来,让不明真相的群众看看,人家焦点对于谷歌退出这个事儿,究竟是怎么报道的。
——————————————————————————

谷歌是巨头中的特例,不仅因为它是如此成功,无可争议的统治互联网搜索;也不仅因为它还有很多别的服务,并把手机推向了市场;而是从未有一家大型企业像谷歌那样,把自己的座右铭升华成了道德信条,这个信条伴随谷歌从1998年成立至今,那就是不作恶

这一信条从一开始就给谷歌带来了很多好感:一个新的巨头,终究有其独特之处。对于谷歌的坏处是:这家企业总是被人拿它的信条(不作恶)来检验,用户对所谓的坏行为的抗议也变得更为激烈,首当其冲的就是:2006年,谷歌在中国大陆开始了本地搜索服务
—— 屈从于中国政府的审查要求。

不只是言论审查
  
这家巨头会过滤一些搜索要求:当中国用户输入西藏、达赖喇嘛、天安门广场屠杀等词汇时,显示不出搜索结果。其他的西方搜索引擎同样如此,在微软、雅虎搜索引擎里,用户会得到同样的结果。然而,由于他们缺少像谷歌那样的道德信条,所以对他们的批评也从未那么尖锐。谷歌为自己的行为辩解说,被限制的搜索结果什么信息都没有要好得多。

现在,这家巨头决定,结束这种自我审查,google.cn的服务转移到香港——搜索结果不再过滤。在此之前,谷歌经历了数月之久的纷争,据信,从中国发起的黑客袭击,攻击了包括谷歌在内的几家西方企业,而且谷歌发现一些中国人权活动家的gmail账号被黑。除此以外,首席律师David Drummond在公司博客上写道,在过去的几年里,言论自由在这个国家遭到愈来愈严厉的限制。[相关阅读:谷歌官博2010-3-11 鼓起勇气,保卫网络自由 ]

不容易做的决定

今年一月份,谷歌就曾表明有从中国退出的可能,现在变成事实了。Drummond写道,这个决定很不轻松:我们希望,这个世界上,尽可能多的人能够接触到我们的服务,当然也包括中国大陆的民众。然而中国政府在谈判中说得很清楚,自我审查是不可以讨价还价的前提条件。[相关阅读:纽约时报访谈:Sergey Brin谈Google在中国的举动 ]

谷歌把迁往香港视为一种妥协。他在博客中写道:我们非常希望,中国政府尊重我们的决定。[相关阅读:Google 官博2010-03-22:对中国的新政策:更新]然而谷歌公司自己也不太相信这一点。谷歌创始人谢尔盖·布林在接受纽约时报采访时称:事情并未过去。中国政府已经做出了迅速反应:尽管谷歌已经前往香港,不在家进行自我审查,可是中国大陆的用户依然无法访问一些特定网页,因为中国政府拥有自己的过滤系统。[1][相关阅读:纽约时报:中国反击谷歌撤离,限制访问其香港站]

赞扬和质疑

一些专家质疑谷歌的行为,谷歌的退出是否是只关乎人权?纽约时报的一篇文章写道:谷歌并未能够成功实现,夺取其竞争对手百度的大块市场份额目标。百度是中国最大的搜索引擎,拥有超过60%的市场份额。

尽管如此,巨头谷歌还是从它与中国的坚持抗争中获得了赞扬。人权组织的代表人权观察对美国颇具影响力的博客Cnet说:这是言论自由的重要进步!

投票结果

谷歌撤出中国,是走上了一条正确的道路吗?
是,只有如此才有利于言论自由在中国的发展。
否,这个决定将长期无法实施,并且危害了当地的合作者。

目前有91.6%的投票者选择了
仅有8.4%的投票者选择了

注 [1] “GFW”,秦始皇的“长城”与时俱进版本——“伟大的防火墙”——大墙我建,天下我有

相关阅读:


译者频道—热点专题—谷歌专题

来源说明:本文1.0版本来源译者的志愿翻译者团队。

收录说明:本文已经收录到“译者文集”中,同时进入“
最新消)”、“译者频道—热点专题—谷歌专题”、“德国焦点”、“译者@baiwuya”索引。

terça-feira, 23 de março de 2010

纽约时报:中国反击谷歌撤离,限制访问其香港站点

译文:纽约时报:中国反击谷歌撤离,限制访问其香港站点

作者:MICHAEL WINES & JONATHAN ANSFIELD
发表时间:2010年3月23日
译者:@KarlMarxCN
校对:@xiaomi2020



图:Li Xin/Agence France-Presse — Getty Images

一束鲜花放在Google在北京办公室门外的Logo上。星期二,当这家公司说它不 再过滤搜索结果,并将中国大陆用户转向未经过滤的香港站点——也就是关闭了其大陆站点。

北京 - 在周二,当Google开始将中国亿万用户重定向到其未遭审查的香港站点,其仍留在内地的公司运营遭受了从来自大陆合作伙伴到政府本身的诸多压力。

中国政府从周二开始限制大陆用户访问Google的香港站点,尽管Google曾希望中国政府能允许其实现对用户的诺言,结束审查,同时保留中国快速增长的互联网搜索市场份额。

但在周二,大陆用户无法看到Google香港站未经审查的内容,因为中国政府完全阻断了对敏感内容的搜索,或阻断了对搜索结果链接的访问。

显然,Google的决定激怒了北京当局,它令全球都在关注中国政府的审查机制,同时,有迹象表明这场纠纷可能升级。


中国最大的移动通讯公司─中国移动,预计将取消在手机门户上放置的Google搜索框,数千万用户每天都在使用这一搜索框在采访中,企业高层管理人员表示,在政府施压下,中国移动尽管尚未有其他的替代搜索,还是计划放弃与Google的合作。

据分析人士称,同样,中国的第二大移动公司─中国联通,其基于Google Android平台的手机将被延缓推出甚至取消计划。一个主要的互联网门户网站,Tom.com,已经停止采用Google作为其站内搜索引擎。

因为害怕报复而要求匿名的技术分析师和企业主管们说,Google要维持广告销售团队也可能面临问题,而这一团队对于其中文业务至关重要。


部分人不看好Google的前景,因为中国政府只需屏蔽Google的大陆站点google.cn或香港站点,便可以完全封杀Google的中文搜索业务。自周二始,访问google.cn的用户会自动重定向到其香港站点,google.com.hk。

“这取决于当局是否能够接受用户在不知不觉中被重定向到香港站点的做法,” 在一家位于北京的技术研究公司,Marbridge咨询公司,任管理职位的Mark Natkin说。


同时,Natkin先生说,政府可能仍避免激怒Google的忠实用户,他们大多接受过高等教育,并敢于直言。“对政府而言,完全屏蔽 Google不一定是理想的结果,”他说。


据美联社报道,周二在北京的北部,一些群众将鲜花或巧克力放到Google中国办公楼外的“Google”大金属牌上。

双方的争执始于1月初,当时Google表示,将结束其中国搜索引擎的自我审查,以作为对中国黑客攻击其电子邮件服务和企业数据库的回应,两个月的零星谈判未能消弭Google和中国政府间的隔阂,后者坚称为了防范不良和政治敏感内容,公民的互联网使用权应受到限制。


中国政府在周二谴责 Google,将其决定称作“完全错误”(相关阅读:国务院新闻办网络局负责人就谷歌搜索服务退出中国内地市场发表谈话 ),国营媒体亦谴责Google将互联网政治化,称其试图将西方的东西强加给中国用户。


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西方官员说,中国现在将互联网自由问题置于其“核心利益”中,属于主权问题,北京当局是不容任何干预的。最常提到的核心问题是台湾问题和西藏问题。互联网自由现在也成了同类性质的问题,并带上了民族主义的色彩。 


Google在周二发表的博客(相关阅读:Google官博2010-03-22:对中国的新政策:更新)中说道,中国政府官员在谈判中,对坚持Google必须进行自我审查一事从未松口。


北京商业杂志《财经》上周报道,Google在1月份聘请了老布什总统的国家安全顾问 Brent Scowcroft ,藉其向中国方面提出直接会谈。中国官员周二表示,双方在1月份和2月份举行了两次面对面的会谈,据《财经》报道,第二次会议并不顺利。(相关阅读:财经:谷歌中国倒计时)


一位华商在周一接受采访时表示,这场谈判以“完全破裂”划下句号。


一位西方官员在讨论中介绍说,Google高管在周一晚间决定完整保留在中国大陆的非搜索业务。Google的决定是将中文的搜索请求重定向到香港,而非完全关停中国服务。该官员说,这一做法是经过反复论证后,在周一最终拍板的。

周二,Google中国的员工仍然继续在北京的总部工作。在研发部门的一些工程师看来,他们自信所属部门不会很快关闭,一名不愿透露姓名的员工如是说。


不过,在办公室里,员工们都想知道,中国政府是否会采取行动来封杀Google.cn或其他Google产品。


北京互联网企业家、技术博客digicha.com的作者,Bill Bishop,认为这些担心是有充分理由的。他周二表示,Google的撤离是“公开给了中国政府一记耳光”。


“中方向来注重推销其软实力,”他说。“Google却把这套天花乱坠的说法捅了个大洞,我想他们也心知肚明。因此,Google认为剥离搜索业务,把其余业务留在中国,中国就会原谅和忘记 ─ 这绝非中国政府的作风。“

一位技术顾问、硅谷胡同博客的作者David Wolf说,他更为乐观,认为政府会同意让Google在大陆继续经营非搜索类业务。


尽管Google中文搜索业务在内地消失,他说,但公司仍可在大陆继续获得丰富的利益。日益壮大的研发中心让Google能够招募那些无法轻易前往美国的人才,他说,同时Google的广告业务是帮助将中国的公司推广到世界各地,而非仅在Google的中国产品里投放。


“随着时间的推移,Google的中国业务将获得增长,而非收缩,”他补充说,Google的广告也可为政府带来益处,因为它可以促进中国商业全球化。


如果许可证到期[译注:Google在中国大陆运营互联网内容的许可证将于2010年3月底到期。],那些仍然运行在Google的.cn域名下的应用,如视频、音乐和地图等都将下线,Dan Brody说。他曾是Google在2005年进入中国时的首批雇员,目前任职于Koolanoo集团,一家位于北京的互联网媒体投资公司。


那些应用的下线,将反过来影响Google对合作伙伴的承诺,借助他们,Google得以为大陆用户提供授权内容。“所以他们仍然有一大堆乱糟糟的法律和技术问题要处理,”他说。

Edward Wong, Xiyun Yang and David Barboza来自上海的报道,Miguel Helft来自旧金山的报道,Steve Lohr来自纽约的报道。



相关阅读:

华尔街日报:中国已采取行动阻止访问谷歌香港

华尔街日报双语视频:谷歌中国将走向何方?【点击右上角选择语言】

译者频道—热点专题—谷歌专题

更多来自《纽约时报》的译文


来源说明:本文1.0版本来源译者的志愿翻译者团队。

收录说明:本文已经收录到“译者文集”中,同时进入“
最新消息”、“译者频道—热点专题—谷歌专题”、“纽约时报”、“译者karlmarx”索引。

 

纽约时报访谈:Sergey Brin谈Google在中国的举动

译文:纽约时报访谈:Sergey Brin谈Google在中国的举动

作者:STEVE LOHR
发表时间:6:08 p.m. | 本文可能还会更新
译者:@paranoidkidwang ;iGuang; Joshua Wang;@moreless;@alreadyconfused 推友和译者合作完成
校对:@xiaomi2020


中国对互联网审查可能是直言不讳的,但是google发现在最近几周与中国的谈判变得微妙和不确定。

Sergey Brin图:摄影Shamil Zhumatov/Reuters

Sergey Brin说在最近与中国政府的谈判中非常缺少透明。这是星期一在纽约本报对这位Google联合创始人的简短访谈中传达的信息。此前该公司刚刚宣布将其中文互联网搜索引擎转移到香港。

香港作为英国的前殖民地于1997年回归中国,但是执行的是“一国两制”制度,大陆官方并不审查香港网络上的政治新闻和搜索。

Brin指出,Google将中国大陆的服务转移到香港并没有得 到北京方面的明确批准。但是他认为在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的问题上和中国政府有个讨价还价的拉锯过程。“我们觉得去香港是正确的一步。”Brin这样告诉我们。但是他也同时说 明:“整个过程都非常缺乏透明度,我们希望大陆用户能够继续使用新的香港的服务。”之后他补充道:“这事儿还没完。

Brin强调美国政府并没有参与制定公司策略,他说“这完全Google自己决定。”

Brin在苏联一直生活到6岁,他说在一个对政治言论审查的极权制度下的生活经验影响了他的思维方式——Google政策的制定他说,“那当然塑造了我的观点,公司的部分观点。”

两个月之前Google以遭到黑客攻击和针对中国异议人士Gmail邮箱的盗用为证重新考虑在中国的定位。Brin指出这些事情确实让他“深感烦恼”。他没有再说中国政府直接参与了这些活动。

但是,他接着说:“我知道我们真正的目标。所以这真的无关紧要”。

Brin先生接着说中国政府有很多值得骄傲的成就,特别是中国令人瞩目的经济发展,让很多中国人摆脱了贫困。

他指出中国政府非常大,有几千万的官员,他们持有不同的观点。

但是谈到审查政治话题和互联网沟通等问题时,布林说,有一种思路在控制着政策。”“我们的对手是那些极权主义力量”,他说。

自从Google一月份宣布它将会把Google搜索撤出中国大陆以后,一些博主就推测这家公司可能会开发并发布一种软件工具来回避审查。但是当被问到 这个问题时,Brin先生说,“我认为那些软件自然会有人来开发。我不认为我们必须为此做什么”。

他说,Google的行动可能会在减轻中国对互联网的审查方面产生长远影响,“我们希望中国有一个更进步,更开放的互联网”,他说到。

Brin先生说,中国、伊朗和其他政 府试图控制网络言论的做法——他称为“半互联的网”的做法——最终不大可能成功。“我认为长期来看,他们不得不开”。

相关阅读:

最新消息

译者频道—热点专题—谷歌专题

来自《纽约时报》的更多译文

译者群体创作的更多译文



来源说明:本文1.0版本来源译者团队。

收录说明:本文已经收录到“译者文集”中,同时进入“
最新消息”、“译者频道—热点专题—谷歌专题”、“纽约时报”、“译者群体创作”索引。

segunda-feira, 22 de março de 2010

Google官博2010-03-22:对中国的新政策:我们停止过滤了!

译文:Google对中国的新政策:更新

原载:      Google官方博客
发布者:  David Drummond,高级副总裁,企业发展和首席法律官
发布时间: 2010年3月22日
译者:      PurpYE
校对:      PurpYE

1月12日,我们已经在这里宣布Google和其他二十多个美国公司受到源自中国的一系列老练的黑客攻击。在调查的过程中,我们发现的证据表明数十个中国人权活动家的Gmail帐户经常被第三方访问,大部分是通过钓鱼网站或他们电脑上的恶意软件进行的。我们也明确表明了态度:这些攻击和监视,结合几年来中国对网络言论自由的进一步限制----包括对Facebook,Twitter,YouTube,Google文档和Blogger一贯的封杀----让我们做出决定,不再继续审查Google.cn的搜索结果。

因此,今天我们停止审查Google.cn上面的搜索服务,包括谷歌网页,谷歌新闻和谷歌图片。用户现在访问Google.cn将重定向到Google.com.hk,网站服务器位于香港,提供未经审查且专为大陆用户设计的简体中文搜索。而香港用户仍将一如既往地在Google.com.hk得到未经审查的繁体中文服务。香港服务器负荷将增加,同时在复杂的切换过程中可能导致网站速度变慢,或者一些服务暂时无法使用。

想出两全其美的办法兑现承诺停止审查Google.cn的搜索结果并不容易。我们希望世界上尽可能多的人能够访问我们的服务,包括中国大陆用户,而中国政府也在大家此前的讨论中明白无误地表明自我审查是一项无法妥协的规定。我们相信,对于所面临的挑战而言,新的方式----在Google.com.hk提供未经审查的简体中文搜索服务,是一个切合实际的方案。----这么做完全合法并且对于中国人获取更多信息很有意义。我们非常希望中国政府尊重这个决定,尽管大家都知道,我们的服务在任何时候都可能被封锁。因此,我们将仔细监控封锁问题,创建了这个新网页,并将每天定期更新,让大家及时了解Google的哪些服务能够在中国访问。

在谷歌的其他业务方面,我们打算继续维持在中国的研发和销售,但销售团队的规模显然会根据中国大陆用户访问Google.com.hk的情况作出调整。最后,我们在此明确声明,所有以上决定都是由美国的管理人员推动和执行的,没有中国员工应对此负责。一月份的通知发布以来,即便面临所有这些不确定性和艰难险阻,中国员工仍然把重点放在服务于我们的中国用户和客户上面。我们为他们感到无比自豪。


相关阅读:
 

来源说明:本文1.0版本来源译者的志愿翻译者团队。

收录说明:本文已收录到“译者文集”中,同时进入“最新消息”、“译者频道—热点专题—谷歌专题”、“译者频道—热点专题—互联网与政治”、“译者PurpYE”索引。

domingo, 21 de março de 2010

经济学人:Google考虑离开中国:败走的搜索

译文:经济学人:Google考虑离开中国:败走的搜索

互联网跨国企业把目光转向中国市场,发现蛋糕虽说很大,却无从下口.

作者:经济学人 印刷版
发表时间:2010年3月  日
译者:PurpYE
校对:Freetrans

眼看和解无法达成,3月底Google退出中国已成定局.他们在那块神奇的土地取得商业意义上的成功,却无法说服当局信息应当自由流通.多种原因导致Google决意离去:gmail系统遭受屡次攻击,搜索审查愈加严格,图书数字化引发官司,还有--杞人所忧的天这回真要塌了--国家控制新闻媒体的魔爪越收越紧.


Google早在一月份就声称要撤出,但是转身之际之所以扭扭捏捏,列出来的原因有4亿个那么多.那个数字代表中国网民数量,且经过中国政府独家认证.麦肯锡咨询公司的Max Magni和Yuval Atsmon说,互联网得到越来越多人的青睐,直有取代电视等传统传媒之势,大家更喜欢在互联网游戏娱乐,获取信息和分享观点.Atsmon先生预测,过去十年 从数字广告获得的收入呈指数式增长,虽说起点很低基数很小,但是这个增长趋势还将持续一段时间.


目前进入中国的外资企业很早就看上这块蛋糕,但是普遍咬不动.Facebook,Twitter和YouTube都被墙出局.eBay败退是由于自身管理不善,但其旗下在线支付系统PayPal迟迟未能获准也是原因之一.而PayPal本周干脆宣布与其中国竞争对手结成合作伙伴.雅虎因允许中共当局窥探用户电子邮件以追捕政见异议者而广受诟病--而他已保证下不为例.


优秀的网站现在都可以在中国找到山寨版:对应Google的有百度;对应eBay的有淘宝;对应Facebook的有人人网;即时通讯工具,游戏和社交网络方面有QQ--这些本土网站都表现良好(如图).它们吸引了巨大的流量,随后也带来了巨大的潜在收入和用户数据,这些数据能够帮助它们塑造未来的互联网,而不仅仅是做西方的跟屁虫.--Duncan Clark这样说,他是BDA中国咨询公司董事长.


某种程度上说,跨国企业已经抓住了中国互联网成长的脉搏,利用它作为营销工具.麦肯锡举了两个例子:雀巢在这个以茶为饮的国度推销咖啡,巧妙地利用了一个在线广告渲染咖啡时间的愉悦;而诺基亚则利用其手机平台和视频网站一起进行音乐营销和竞赛.


随着中国加大对互联网的控制力度,未来几年从中收割利润将变得愈加困难.Google这类内容提供商要想在中国运营,需要有当地的许可,也因此要在中国注册子公司或找到合作伙伴。让人哭笑不得的是,新规则又再增加一道关卡,要求域名取得许可,实际就是外国网站需要取得进入许可.


Google卷起铺盖收拾行李的消息,对于仍然留在中国的外资企业不外乎是当头一棒.这回广告商和相关从业者总算看清形势了,他们最好选择和中国政府所偏袒的公司--也就是本土企业--进行合作.撤退也让Google对问题有新的认识.众所周知,先进的技术将企业引向成功.然而中国告诉大家,这条法则只适用于当地法规允许其不受干扰地链接和传播内容的情况.换个法规环境,结果终将不同.




相关阅读:



译者频道—热点专题—没有政治自由化的经济发展



译者频道—热点专题—谷歌专题


译者频道—热点专题—互联网与政治







来源说明:本文1.0版本来源译者团队。

收录说明:本文已经收录到“译者文集”中